地区版

破壁一个悖论:智识的负担与忧愁的重量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道书1章18节)智慧作为人类心智的最高层次,常被视作是一种神圣的、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独特赐予。然而,《传道书》中这句话却给了我们一个韦弦之佩,是对视追求知识和智慧为人生幸福全部意义的人的规劝。

一、知识诚可贵,时间价更高

要理解这段话,仅仅联系上下文还不够,需要把握《传道书》整卷信息的本意和灵意,才能更好地领受上帝的灵借“传道者”的言语意思。《传道书》从1章12节至11章8节都是在述说人的聪明智慧,在讲述对其深刻透彻的认识。这节经文也正是在这语境大背景中的。这里表述的“知识”,不是指从上帝的灵启示和指示而来的对上帝以及属灵事情的认识,而是单指属世的一切认知,是从地而出,未经过直接启示的一切认识,包括人所习惯归类的“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属世的智慧与知识并不能带给人真实、永恒和彻底的安慰。

这并不是说“无知者无畏”。无畏的无知只是骄傲和悖逆的一种表现而已,是真正无知的。无知无识并不是值得骄傲的美德,相反,作为一个人,如某位意大利诗人所言:“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求知和求德,是人不同于走兽的重大的区别。上帝赐人以灵,管理万事万物,包括动物。人的灵魂虽然堕落了,但人智慧的根源却仍然在上帝那里。哪怕是再堕落的人,他们作为人,仍然有起初上帝造人时所具有的“上帝的形象”。动物没有知识和美德,没有良心和理智,有的只是上帝事先为它们“量身定制”设计的生物自身保护的技能、本能和常性。

为何带有正面意义的知识和智慧的增加却没有同向带动喜乐的同步增长呢?容我们略加探察。

1.知识和智慧帮助我们努力探索世界的本质和真相。洞察到事物更深层次的面貌,往往带给人更多的困惑和痛苦,在反思中常常感受到世界的矛盾和无常,对世界的破裂、不公和道德困境有更深层认识,意识到人生的脆弱和有限。这种对于无尽未知的渴求和对于活着意义的追问,使人们内心产生愁烦和忧伤。

2.知识和智慧使人无法回避人间的苦难。通过良心的加持和对他人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人的痛苦。在无形中,被呼召以同情心参与其中,但这往往是令人不堪承受的,因为智者内化了世界的痛苦。如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为了写有关二战时期日军暴行的史书,她走访了南京和东南亚,翻阅了大量一手史料。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日军的种种非人暴行让她陷入深深的忧郁,结果导致她很崩溃。在韩国和国内,也有宣传“快乐哲学”的正能量心理学畅销书著名作家自杀的例子。正是这种对于他人包括同胞痛苦的感同身受,使人背负起了更多的忧伤。

3.人的时空边限承载不了历史和知识的浩瀚。在文明社会中,智慧起了根本的作用,否则,将沦落为赤裸裸暴力的野蛮社会。一个现代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书本和技能教育,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把知识比作海洋,还真能形容其浩瀚无垠,当你走进图书馆或者书店,想必会有感触。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登书山要勤快,并不适合躺平者,学习是苦的,并非是愉快的玩耍。人生时日有限,有遗憾是正常的,我们没办法穷尽知识,需要诚实面对现实。一个人穷其一生,不吃不喝、不拉不睡,不干别的,就学习科技和文化知识,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一辈子能打捞得了这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吗?人类在自己所搞出来的智慧(知识)面前,也是望洋兴叹,徒然无助,只能感喟自己的渺小、有限、匮乏和无能。等到皓首白头,掌握了这么多知识,除了搏得“博学”的虚名,或者为“职称”等世俗利益加分外,对人有何好处呢?能把属世的有限、有偏差的知识带入坟墓中去吗?对事物认识的脑子和心思的载体和装载量都必卸载为泥土。属世的一切聪明对人的生命有何益处呢?

4.没有启示的学问,人就容易放肆。从根本上来说,学问越多,对今生有益,而对绝对的事实(真理)和永恒的生命并无助益。没有启示,人就放肆,人的努力思考与寻求都有局囿和边限,不能接近启示。人靠自己的努力,根本无法挖掘对自身的认知,也无法接近对万物的认识,更无法知道生命。人类登上月球、火星就夸口遨游太空。其实,莫说在茫茫宇宙中,就是在小小的银河系中,太阳系不过是沧海一粟,更甭提遨游了。人对自然的探索是有益的,但如同任何地上的事物一般,没有永生。转眼成空,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人的知识是偏见的集合,包含着许多歧义的想法和狭隘、谬误、遮障与欺骗。过多的茹古涵今,反而会将人淹在其中,迷失了人生方向,也在生命上迷踪失路。谬误是从人的有限中来,欺骗则是由于世界上的人事物都受到保罗所言的空中掌权者的管辖。人类需要知识,犹如花草需要阳光雨露,原是无可厚非的,且是可喜悦和嘉许的。但可惜,人若行在不义的路上,人的智慧无可避免地成为罪的帮凶和工具。

5.根源在始祖亚当和夏娃那里。他们受到蛇(魔鬼)的蛊惑,吃了不该吃的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有了分别善良与邪恶的能力之后,对事物的认知也就受到了污秽,无法认清事物的事实,无法直接从探究事物中探悟到万事万物的源头、真相。缺乏启示的智慧和知识,带来了什么呢?《传道书》作者哀叹:“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愁烦与忧伤随着智慧与知识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关系。智慧越多,看见和得到愁烦越多,人的智慧丝毫化解不了忧愁,反而愁上加愁,烦恼加上烦恼。李白喟然而歌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动武力的“抽刀”与饮有麻醉作用的酒,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过后,很快就会招引更大的空虚与烦恼。世上有小部分不愿浑浑噩噩过生活的人,他们孜孜以求竭力追求认识物质和人生,但会发现,研究得越深,越看见自己的无知,越发现人的渺小与无能,从而徒然增加忧伤。

6.对于知识的无度与对于物质的贪得无厌是同源的。对于知识的过度渴求类似于对于物质的永不满足。苏格拉底当年穷困潦倒时走在某个热闹的古希腊城镇的大街上,两旁摊贩的商品玲琅满目,他感到非常讶异:原来世上有那么多他不需要的东西啊!对他而言,绝大多数商品是奢侈品,是他不需要的。在消费主义当道的当代,物质的丰富超乎想象,有钱没信仰的人们纸醉金迷、穷奢极欲,越玩花样越多,却越空虚、低俗、变态,越玩越迷失了自我与本我。这些都加重了人存在的负担。

二、若为生命故,靠主来领跑

怎样才能转回到有益的智慧和认识中呢?上帝早已启示了。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2章6节;箴言9章10节到了将来的国度里,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参以赛亚书11章9节)。使徒保罗劝戒人:“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歌罗西书2章8节)拥有属世的、属今生的智慧没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基督徒当领受从上头来的智慧。信主后,永恒有了保障,上帝喜悦信靠主的人多多寻求智慧和知识。

在起初伊甸园中,上帝并没有对园子中的生命树发布禁令,假如当时亚当夏娃先吃生命果,再尝分别善恶果,或许是另一种光景。惟有上帝的启示才能救拔人脱离愁烦和忧伤,带来真实的释放与喜乐。同样的观念也可应用于对待拥有的物质上。保罗劝诫年轻的提摩太弟兄:”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摩太前书6章8节)。知足乃是大利,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基督徒当过一种简朴的生活。

知识与智慧带来的愁烦正是我们与上帝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契机,是灵性成长的催化剂。它使人的心灵谦卑,培养同理心和怜悯之心。在忧伤和痛苦之中,我们更加渴望得到上帝的指引和安慰。尽管信仰并不能完全消解人的忧伤,但能叫我们在人生的荆棘丛中更深切领受到上帝不可思议的恩典和力量。智慧与忧伤之间的张力不能被刻意解决,而应该被接受。作为基督徒,我们被呼召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航行,接纳智慧和忧伤作为我们灵性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因为张力,我们才能体验到人类存在的复杂性,认识我们对上帝引导和救赎的迫切需求。

主耶稣呼召我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章28节至30节)在祂那里,轭是容易的,担子是轻省的,跟随主耶稣的脚踪,知识、智慧及物质不会成为负担,反而是轻省的助益,必能得着生命的、内在灵性的安息。

 (本文作者为浙江一名基督徒)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