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第515期

专题:海上花园——鼓浪屿历史文化


说起鼓浪屿,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旖旎的风光,美妙的音符以及岁月斑驳的老建筑。作为历史国际社区的鼓浪屿,近代以来就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之地,演绎了一幕幕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大戏,而教会文化在科教文卫等事业上有着突出贡献,是塑造鼓浪屿文脉的重要推动力,那么教会在鼓浪屿有哪些佳美脚踪,是如何影响了这个小岛的发展呢?以下这些文章,向你揭示真相。

从鼓浪屿走出的国际品牌——淘化大同公司

进入本世纪以来,鼓浪屿成了全国知名的网红的旅游地。由此带来的商业化冲击,导致了岛上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对商业化产生了反感。

鼓浪屿八卦楼的传奇故事

游览博物馆,是了解鼓浪屿历史文化的好方式。而鼓浪屿的博物馆普遍有这么一个特点,都设立在老建筑里,让我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领略建筑的魅力。

独具特色的鼓浪屿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闽南文化是鼓浪屿最为悠久,最为基础的文化形态。从明朝开始,就有闽南人来到这座小岛上生活,近代时期的移民也主要以漳泉地区民众为主,以闽南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此形成。

鼓浪屿音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同样是一座举世闻名的音乐之岛。老鼓浪屿人普遍酷爱音乐,精通各样的乐器。而且岛上也孕育了许斐平、殷承宗、林俊卿、卓一龙等等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鼓浪屿西班牙船长墓背后的故事

在观海内的绿油油的草坪上,有一座十字架形花岗岩墓碑。根据上面的西班牙文,墓主人叫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卡里阿索,出生于布尔戈斯大主教区的巴塞尼亚斯-德尔里韦罗镇(位于西班牙北部)。而他是一艘名叫“瓜达卢佩圣母”号的马尼拉大帆船的押运员与船长。于1759年10月12日,死于鼓浪屿,年仅30岁。

鼓浪屿的音乐才子,为何献出了年轻生命

陈传达是位音乐才子,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十几首赞美诗。其中的《基督复活》堪称经典,至今仍在闽南教会中传唱。

鼓浪屿不只是音乐之岛,更是一座体育之岛

鼓浪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座充满文艺气息的音乐之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鼓浪屿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展体育运动的地区之一,岛民对运动充满了热情,更是涌现了不少体育健将,因此称鼓浪屿为体育之岛同样是实至名归的。

百年前的鼓浪屿公共卫生事业

百年前鼓浪屿所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一击防疫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流行病死亡的人数逐年降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整洁、干净的鼓浪屿,提高了岛上的医疗服务与生活质量,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不少宝贵的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体育的旗帜——体育教育家马约翰

与所有领域一样,竞技体育同样离不开教育,正是百来年一代代体育教育家的殷勤耕耘,才让我们摆脱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世界上的体育强国。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纪念和见证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传奇一生。

他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又是一名大画家

鼓浪屿是享誉世界的“音乐之岛”,走出了殷承宗、许斐平等等著名音乐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鼓浪屿同样诞生了不少艺术家,而画家周廷旭就是其中一员,他一生充满传奇。

鼓浪屿“基督寻踪”

1842年2月24日,美国归正会的雅裨理和美国圣公会的文惠廉两位宣教士踏上鼓浪屿,开启了鼓浪屿近代宣教的序幕,基督教也渐渐融入到这个海上小岛的方方面面之中……

鼓浪屿网红景点的主人,曾经拯救不少婢女与水火

鼓浪屿的春草堂,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也是海上花园的网红景点,不少与鼓浪屿相关的纪录片、娱乐节目都会出现这座建筑的身影。春草堂的主人许春草,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基督徒,他不仅是厦门同盟会的成员,更因其发起了“中国婢女救拔团”而得到了各界的赞誉。

鼓浪屿那些基督教元素的路名,其中有哪些传奇故事?

在鼓浪屿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路名,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她们承载了国际历史社区一段传奇岁月。这些路名中,有些与教会文化存在密切关系,那么这些基督教元素的老路名中,又有哪些美丽佳话?

闽南神学院历史沿革

1860年,在厦门的西方差会相继设立神学院校,且都设立附属中学。分别为:美国归正会创办的寻源斋神学校;英国长老会创办的回澜斋神学校;英国伦敦灰创办观澜斋神学校。1884年,美归正会与英长老会的达成协议,将回澜与寻源两所学校合并,由长老会负责神学课程,归正会担负中学教育。

鼓浪屿三一堂

三一堂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鼓浪屿上,是“海上花园”的重要景点,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上世纪二十年代,厦门岛上的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信徒陆续到鼓浪屿定居,如遇上恶劣气候,三堂的信徒便无法乘船到厦门,而鼓浪屿上的教堂无法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信徒,于是, 厦门竹树堂会友朱鸿谟在教会的一次会议上,向长执倡议在鼓浪屿设立支堂,以解决上述问题。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赏,新教堂的建设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万婴之母——林巧稚

被誉为“东南亚的一颗海上明珠”,“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厦门鼓浪屿。当人走上该岛屿的东南部,在漳州路与复兴路之交的一片苍松翠绿环抱中的一块高地上,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林巧稚塑像将映入眼帘。这是厦门市政府为纪念林巧稚大夫而修建的“毓园”,寄托了人们对这位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崇高品德与精湛医术的怀念。林巧稚是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鼓浪屿。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其父林良英担负起照

宣教士父子兵系列之打马字家族

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除了旖旎的自然风光,独具风格的老建筑以及悠扬的音乐声外,其近代科教文卫事业同样令人瞩目。近代来到鼓浪屿的传教士、华侨等群体,将海外的先进科学文化带入这个小岛,不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更为社会输送了不少栋梁之才,也陶冶了鼓浪屿人独特的人文气质。而打马字家族的父女两代人,就是近代鼓浪屿文教事业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此工作了八九十年,为鼓浪屿的教育事业以及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

鼓浪屿天主堂的故事

鼓浪屿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无数国内外游客都流连于其旖旎的风光、曼妙的音符以及精美的老建筑中。在鼓浪屿鹿礁顶上,有座白色的建筑颇为引人瞩目。她就是鼓浪屿天主堂,这里不但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来鼓浪屿的游客必经之地,更是很多新人留下珍贵影像的地方。

鼓浪屿名校英华书院的故事

厦门二中的前身英华书院是鼓浪屿的名校,从她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20年的风雨历程。1898年2月,英国伦敦会宣教士山雅各与英国长老会在鼓浪屿创办英华书院(又称中西学堂),学校以基督信仰的博爱精神为宗旨,校训为“诚与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四育。一年后,英国伦敦会,不愿办理,学校遂由长老会负责。  1900年,英国长老会宣教士金禧甫负责学校教务,他邀请郑柏年来校,一同管理学校的各

故宫鼓浪屿分馆、原救世医院的传奇故事

2017年5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在鼓浪屿开设分馆,展出故宫收藏的来自英、法、日、俄、印等国家的文物(包括耶稣会士带进来的科学仪器)。今后游客来到鼓浪屿,除了饱览旖旎的自然风光,别具一格的老建筑外,还可以到“外国文物馆”领略中外文化交流留下的种种稀世珍宝。故宫博物院外国文物馆所在地,是座三层的美式小楼,她以前是闽南地区著名的救世医院,这

鼓浪屿:中国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地区之一

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不少中国基督徒也在关注赛事的发展,讨论着关于足球的话题。有些信徒在追溯中国现代足球起源时发现,足球是伴随着宣教士的脚踪进入中国的。通过一些主内文章的介绍,很多信徒得知了广东梅州与贵州石门坎等地足球运动传入的故事。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一个地方很早就开展足球运动了,她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海上花园——鼓浪屿。鼓浪屿是近代闽南地区的宣教中心,很多差会的宣教机构的

闽南传教士的基督教中国化事工

在近代闽南地区甚至台湾的宣教史上,来华的英美传教士为了更好地在当地传播福音,积极与闽南文化对话,创制了闽南白话字,编写了闽南语《圣经》与《闽南圣诗》,谱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美妙乐章,更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见证。来厦门的基督新教大都属于改革宗体系(美国归正会、英国长老会等)他们强调唯独圣经,视其为信仰生活的最高权威,因而鼓励教友常读《圣经》,更好地明白教义,实践信仰。福音刚入厦门时,信徒不是很多。汉文

鼓浪屿:近代闽南宣教的中心

​在教会历史上,有一些地区都会成为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宣教中心。比如:使徒时代的安提阿,中世纪欧洲的罗马等等,在近代中国宣教历史上,在华北地区是北京,长三角地区是上海,珠三角地区是广州,而闽南地区(福建南部,当时宣教区域大体为现在的厦门、泉州、漳州、龙岩等地)乃至早期台湾地区则是鼓浪屿。

重磅喜讯!鼓浪屿申遗成功了,其中有多处基督教遗产!

鼓浪屿申遗成功了!当地时间7月7日,正在波兰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现场传来消息: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和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双双通过审核。至此,中国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